close
大學課堂知識要精深or要廣博?師生看法截然不同 |
|
廣東高校師生對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實習生 楊文靜 近年來,通識教育在中國方興未艾,相關領域的探索、舉措層出不窮,顯示出當今高等教育對側重專門教育、忽略基本素養和廣博視野的弊端開始進行深刻反思的趨向。同時,社會用人單位亦希望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并駕齊驅。由此,知識的深度和寬度的重要性難分軒輊。 最近記者在廣東各高校采訪中了解到,師生對此問題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少師生都感到隨著課堂知識越來越廣泛,深度被“冷落”了,他們希望能增加課堂知識深度,以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但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本科階段拓寬知識面更重要,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或專業類考試如司法考試等,均更側重知識的全面性,而非知識的深度。 -觀點PK之 派 “深” 術業專攻,才有“核心競爭力” 畢業了,發現什么都沒學到 潔華是華南師范大學傳播學大三的學生,朋友們總會稱其是“一個懂挺多東西的人”,但是她卻有點心虛,因為她發現每次聊天的話題一旦深入便戛然而止。同時她還是學校校報的編輯,每當為師弟師妹修改稿子,她總會利用新聞寫作課上學到的理論為師弟師妹講解,但尷尬的是一旦他們多問幾個為什么,她便難以更詳盡地解釋了。 不少大學生也有同感,上了那么多課,但是真正能深入探討的寥寥無幾。他們認為,知識的寬度很重要,但是必須建立在專業有所專攻的基礎上。“只有具備了獨特的資本,才有核心競爭力,才能在社會上找到更高的位置,對理工科學生更是如此”。在今年中大某學院的研究生面試中,一些學生也感慨,四年感覺上了很多課,但是并沒留下什么深刻的東西,甚至連一兩本經典的書籍都沒有認真研讀,到頭來感覺自己還是比較膚淺。 記者在高校采訪中發現,相比十年前的大學生,現在大學生知識面普遍拓寬,可是對專業的深度學習卻難以企及。一名學生表示:“我聽老師說,以前他們沒有那么多五花八門的選修課,但專業課學得很深,而現在頗有顧此失彼的意味”。談及“后喻文化”,大學生很“謙虛”:“我們學習的新知識很多,但是在一些專業領域,老一輩的知識更有厚重感。” 課程淺,自學只能“孤軍作戰” 記者在暨南大學的圖書館外遇到了大二的小肖,他告訴記者,他大部分的課余時間都是在圖書館度過。原因正是因為課堂知識太寬泛,只能通過自學來尋求深入學習。在他看來,這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課堂上有老師的講解和指導,可是講的是較為淺顯的知識,而老師卻鼓勵學生課下摸索鉆研,理科學生還能在實驗室獲得導師指導,但是文科生在圖書館就只能“孤軍作戰”了,有了理解上的偏誤都不知道。 中大通識教育總監甘陽曾對現在高校的課程設置批評到,不是課程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許多課程沒有必要,淺顯的概論讓人枯燥,講幾部思想史不如講半部論語;課堂上教給學生最經典的東西就夠了,培養出來興趣后,學生會主動去閱讀外延知識。有了更深的再去讀淺顯的,自然也容易些。況且,現在大學生獲取淺顯知識的渠道很多,尤其是網絡,讓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小肖說,每天上Q時彈出的新聞界面信息量已經很大,時政、財經、娛樂等一應俱全,“連網址都不用輸入,方便快捷”,而“百度一下”也幾乎成為大家的口頭禪。便捷多元的信息渠道讓他們的知識面不容低估,但大多蜻蜓點水僅限于“知道”的層面。小肖笑言:“當"科學家"可比當"百度高手"難得多,我們可以自學成"百度高手",但我們難以自學成為"科學家"。” -觀點PK之 派 “寬” 知識廣博,更能適應社會環境 用人制度要求知識面更廣 綜合能力是很多用人單位選才時首要考慮的問題。甚至一些單位招人時不看專業,也不考專業知識,只看筆試面試的綜合表現。這樣,有著專深知識的學生再就業應聘中并不占優勢,甚至被認為是書呆子,不靈活,缺乏社會溝通能力等,到頭來只能去讀研了。 而甚至在一些考試中也有這個傾向。張蘭是深圳大學法律專業大三的學生,上個寒假一開始她就忙于備考司法考試。她發現司法考試的試題多側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系統的了解,民法、刑法、經濟法等等統統要考,其中每個大類又包含許多小類,考點多、雜、散、亂,尤其以商法經濟法尤甚。面對這樣的現實,她直言有限的課堂時間應獲得更廣泛的知識,“本科學習點到為止即可,要進一步深入可讀研”。 同樣,一些參加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的大學生亦如此感慨。南方醫大的應屆畢業生小沈曾參加過公務員考試,她認為,現在選拔制度都要求學生有廣博的知識,如果深究一門,哪怕十分深入,也難有用武之地。 閱歷豐富的老師最受歡迎 廣外的小凌雖然也意識到了現在課堂知識不夠深入的現狀,但她認為大學是打基礎的時候,應該涉獵更加廣博的知識,課堂上不僅應該有理論知識,還應涉及行業內部的運行規律和機制。她最喜愛聽有過業界從業經歷的教師的課,老師的經驗之談往往能給她帶來業界最真實的信息和更寬遠的視野。 華師歷史系的小軍表示,“大學教育是把學生的毛坯做得更厚實,琢磨的功夫留給社會去做”。 他認為,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再深入,到了工作崗位用處也不大,學生只要在學校里廣泛涉獵了解行業即可,畢竟現在是信息社會,知識更新太快,又是終身學習的時代,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更為重要。同時,擁有廣闊的知識面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專家觀點 應以博養專,不能互相“傷害” 記者采訪了幾位大學教授,他們均認為,要以博養專,兩者相輔相成,如何把握好度是關鍵。具體到個人的知識體系構建,是要精深還是要廣博,要看個人的發展方向和定位。因此大學生及早樹立理想和奮斗方向很重要,早有職業規劃,早著手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能未雨綢繆,在未來的學業和事業上游刃有余。 華南師范大學王濤教授認為,人的精力有限,要學有所成,必須有專業。“通識”并非什么東西都知道一點點,而是很多領域盡量多的知道, know something for everything跟know everything for something是有區別的。知識的“寬”和“深”應該保持平衡,不能互相“傷害”。“四年有限的時光里,專業"專"到什么程度,通識"通"到什么程度,要把握好。” 華南師大馮啟理教授在國外留學工作多年,他認為我國近些年教育改革越來越國際化,通識教育受到重視,但有些忽視了學生的知識深度,目前畢業生就業層次不高,社會缺乏專家、大師、高級技術人員,與之不無關系。 他還指出,高校為開拓學生的知識面,不斷開設課程有些不妥,“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課堂是難以涵蓋全部知識的,課程設置必須系統、連貫,教師也應增加課堂含金量”。他建議,前兩年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拓展,后兩年則必須要有主攻的方向并深入探究,而學校的培養定位也應更明確,“高等教育不能一味的"打基礎",這是一種懶惰的行為”。 同時他也認為,選拔制度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專長,避免學生功利性太強而放棄成為“專才”。 (來源:羊城晚報) |
Tag: Job | Jobs | 求職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