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 來自商學院的聲音 MBA是否發燒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 仝允桓 對這個問題,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談,一個是現實的培養規模與客觀需求之間的關係。第二是速度的關係。MBA教育確實發展速度很快,但是從實際規模的角度,是不是已經適應了市場的需求,我想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分析。 全中國的企業總數實際上是超過一千萬家,我們現在已經畢業的MBA人數,大概是幾萬人,到目前為止累計招生的MBA,全國而言大概是不到10萬人。跟我國龐大的企業數目相比,我國的MBA確實還是少的可憐。 另外,MBA是學位的教育,現在有很多MBA課程班,一個星期的MBA課程培訓,這實際上跟MBA的正規教育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只是借MBA的一個名義而已。 關於教學師資 教師是一個職業,是教書,公司的總經理、CEO也是一種職業,是經商,讓CEO來講課,未必能教得好,讓一個老師去經商,也未必一定得到很好的收益。 MBA是一個課程的組合,這種課程的組合,是根據MBA未來的職業發展做的一個設計,當然這個設計不是從我們開始,是從美國開始的,但是我們會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做一些改造。課程有一些基礎的課程,就是今後發展所需要的一些知識基礎,有一些在公司戰略層次管理的課程,同時還有一些公司職能部門管理的課程。這樣的一個課程組合,每一個老師只會上一門或者二門課,老師在這個領域裡,肯定比一個公司的總裁是要通的。我們現在對MBA教師的要求,是一定要有企業經驗的,這個企業經驗倒不一定是他自己下海經商,他自己要參與企業的活動,要到企業做調查,要給企業做咨詢,做一些企業的研究項目,可以說沒有企業經驗的老師,是不敢上MBA課堂的。 關於MBA收費 總的來說,高校作為教育機構,教育首先是育人,但是MBA這個學位,在開展比較早的美國可以看出來,MBA通常學費比其他都高,但是一般都不提供獎學金。其實在中國MBA是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對教育產業發展的一種嘗試。 MBA發展需要成本,這樣一來MBA教育,有的時候往往學費比其他的研究生教育學費要高,這跟國際上也是一致的。 關於學員低齡化 有人說MBA現在越來越年輕了,實際上不準確,因為本來MBA就要年輕。清華2002年入學的學生,平均年齡大概是29歲,平均的工齡是七年。但是這比美國的哈佛大學、MIT要高,他們學校學生的平均工齡大概是六年左右,年齡大概是27歲到28歲左右。所以並不是說我們現在MBA的學生年齡年輕了,也不是說現在我們MBA學生越來越沒有工作經驗了。我們跟國際上相比,還是偏大一些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想將來的MBA可能會再稍微年輕一點。 MBA如何發揮作用 MBA能發揮多大作用,存在一個網絡效應的問題。如果在一個公司裡,它的老總不是MBA,去了一個MBA很難發揮作用,如果就一個老總是MBA,其他的老總不是MBA,這個老總也很難貫徹他的意圖。只有在這個公司裡MBA形成團隊,才會有共同的經營理念。其實這個共同理念是建立於對現代管理的共同認識的基礎上的。有的企業說我們不需要MBA,可能就是他現在不認可大家現在都認可的管理理念,在這樣的情況下,MBA很難發揮作用。MBA到了一定的規模,到了一定的密度,才可能更好的發揮作用。 MBA的收穫 我們做過一個調查,學生們認為讀MBA對他們最大的收穫,一個是提高了綜合能力,第二是開闊了眼界,第三是提供了新的事業機會。我認為學MBA獲得的收穫,也是三個方面。第一,可以在學校MBA課程中學到相關的知識,會學到世界管理領域中最前沿的知識。第二,MBA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因為我們的MBA學生平均工作經驗是七年,在一個班裡,如果有六十個人,大家可以想,這就相當於420年的工作經驗。第三,你可以建立一種同學的網絡,你的網絡越大,將來的收益越大,有這樣一個人際網絡,對你的職業發展也很有好處。 MBA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張新民 中國MBA教育要向前發展,所面臨的首先是觀念的制約。談到觀念,首先應該解決的是:如何認識MBA教育?我們看到,有的學校及其商學院把MBA教育視為創收項目、搖錢樹,這些顯然都不是對MBA教育正確的認識。 第二是師資儲備的制約。辦教育最重要的是擁有優秀的師資。國內的優秀商學院已經儲備了相當數量的、或者說能夠基本滿足MBA培養要求的師資隊伍,但是從整體來看,仍然缺乏整體的高質量,一方面是缺乏理論,另一方面是缺乏實踐。實踐的問題,不在於他所見的實踐內容少,MBA教育強調的是工商管理教育的規律的東西,在這裡面要求教師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在實踐的基礎上解讀實踐、感悟實踐,通過教師的解析把理論傳授給學生,而不僅是把個案傳授給學生,傳授給學生的應該是鑰匙,不是個案的分析。 我們不得不承認,不在少數的商學院的師資正在損害中國MBA教育的聲譽。沒有高質量師資支持的MBA教育不可能長久,不可能有生命力。 第三是生源質量的制約。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不得不承認,原有的MBA入學考試無論在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上都存在諸多弊端。雖然幾經改革,但仍然沒有解決使真正符合要求的學生參加MBA教育這一問題。入學考試中應試色彩很強。 第四是學校管理體制的制約。國有大學商學院改革面臨的另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就是學校內部的管理體制。相當多的國有大學的管理體制,如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還不能適應市場對商學院的要求。 第五是MBA教育者的創新精神還不夠。現在從事MBA教育的教師還有相當一部分停留在引進和吸收國外教學內容的階段,他們滿足於用洋教材、原版案例,以為這就是前沿,就是國際化,考慮教育創新的教師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夠,其實創新才是教育的生命。如果在管理理論、管理教育上沒有創新,中國MBA 教育很難有飛躍。 大發展中的良莠不齊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 朱善利 中國MBA已經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了,在這期間,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企業的管理人才,他們中間有一些在事業上還是非常有成就的。我認為中國的MBA教育,成績還是主要的。中國未來 MBA發展的前景是樂觀。這個樂觀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已經摸索出來一些在中國辦MBA的經驗,就是說除了按照國際規範的MBA教學方式來培養MBA學生以外,我們也結合中國自己的許多實際情況來培養中國所需要的MBA企業管理人才,而且從我們的情況來看,我們畢業的學員,在企業裡面是供不應求的。 國內MBA市場確實有一些不太正常,看起來有點混亂,因為國內的大學辦學機構良莠不齊,有時候國內很差的機構都在辦學。有些根本就沒有MBA學位,他就把名字叫做MBA。給MBA教育的名聲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但從總體上講,這並不影響整個中國MBA未來的發展。 MBA的生命力在於實用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 趙曙明 中國的MBA教育只有十三年的歷史,因此還有許多方面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其中,「實用性」問題較為突出,這與中國經濟處於轉型期這一市場狀況有關。我們強調MBA的培養要注重「質量與國際化」,所謂質量就是要培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實用性人才,讓企業認可的人才。增強MBA的實用性首先在於保證商學院教師的科研要與實踐接軌。只有商學院教師研究的課題來源於實際、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才能夠保證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在這方面,我們現在大力主張教師深入企業從事研究,與企業界人士進行合作研究,適當從事一些咨詢工作等。其次,我們還在MBA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成功的企業家。例如,在MBA面試和論文答辯兩個環節都邀請企業家參與,讓他們來幫助把好「進出口」關。我們還聘請了一批著名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擔任我們MBA的兼職指導老師。當然,管理的真諦是要因地制宜,我們傳授給學員的只是一套方法,能否很好地發揮作用,還依賴學員自身的勤奮、悟性與機會。 我認為,MBA教育不是從「原材料」開始加工,而是挑選有管理潛質和管理實踐的「半成品」,並將其導向為「成品」——職業經理人。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攻讀MBA,只有那些具有管理潛質的青年人才適合攻讀MBA。如果那些出於時髦心理,只是想為了換換工作來報考我們的MBA,我一般都勸其考慮一下,因為這樣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金錢和精力,而且也浪費了國家的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