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BA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學生在職業生涯改良社會DBA 

發佈者:SEO香港優化專家 - PHD

博士

英國《金融時報》安德魯.巴克斯特(Andrew Baxter)報道

作為MBA項目的一門選修課,對社會企業或企業家精神的教學正在歐洲大陸上開始興起,並且在其發源地美國也擴大了其內涵。

過去的一些成見——特別是認為行善的唯一辦法就是從事非營利事業的成見——正受到現實的置疑。

因此,以往MBA課程中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已有些狹窄,正在被一個更為寬廣的概念所替代。過去人們認為,學校只要傳授那些對非營利機構感興趣、並希望有朝一日進入這些機構的學生以管理上的知識和技能,便完成了職責;而現在,人們認識到,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目標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學生在職業生涯中隨時隨地都能為改良社會出力。

在新時代裡,個人和集體可以通過服務於非營利行業、私有行業和公共行業的各類組織機構,對社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了很多機構經常考慮的問題。

社會企業家精神

商學院基於現實環境而提出的這一更寬泛的定義被稱作「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或者「社會企業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兩個詞往往可以互換,這可能會令人困惑。儘管如此,有一個事實是顯而易見的。正如哈佛商學院社會企業發展中心(Social Enterprise Initiative)的聯合主席赫曼.達齊.裡奧納德(Herman 「Dutch」 Leonard)所說:「今天,大部分學校對於它們應該提供怎樣的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對於很多提供社會企業選修課的美國商學院而言,社會企業的狹義界定——為非營利部門輸送更有效率的經理人——是開設這些課程的出發點。比如,哥倫比亞商學院的社會企業項目就是發端於設立於1981年的公共和非營利機構管理項目。

這個社會企業項目的主任雷.霍頓(Ray Horton)說,以前,該項目在操作時都基於這樣一個假設:每一個對於服務大眾福利事業感興趣的學生都會在非營利組織或者政府機構中尋求職業發展。

「在我們為社會領域培養了很多有才能的學生的同時,我們卻忽略了一點:大多數在公共行業就業的 MBA學生也可以通過他們的本職工作為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霍頓說。

這並不是說,學校已經沒有興趣再為非營利機構培養擔任高級管理人員的MBA學生了。哈佛商學院社會企業課程的核心教員阿蘭.格羅斯曼(Allen Grossman)就同時講授兩門課:社會組織中的企業家精神,和社會企業的有效領導。其講課的精髓來自他過去15年裡在非營利組織——美國個人戶外成長組織(Outward Bound USA)的運營經驗。

「在商業社會中已經存在大量現成的理論知識供管理者參考。」格羅斯曼教授說,「但是在非營利部門,這樣的理論幾乎沒有。人們也許會說: 『像管理商業企業一樣管理非營利機構,一切就都搞定了。』這種想法就像用新澤西的管理經驗去運營一家中國工廠一樣荒謬。」

雙重底線

他指出,非營利組織的癥結在於「雙重底線」——既要避免通常意義上的虧損,又擔負著改善困難人群生活的更高使命。「如果一家非營利機構在財務方面表現出色,就可以說它很成功麼?不,不一定。那麼究竟什麼是成功?怎樣才算成功?優異的業績是如何界定的,又怎麼去達到?」

盈利和社會影響的這一雙重底線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主流商業社會同樣需要面對的問題(情況因部門而異),而商學院也正在做出應對。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院長托馬斯.庫利(Thomas Cooley)認為,商學院應該思考怎樣讓商業成為社會變革的積極推動力,這不僅是學校的重要職責,也是其價值所在。

他說: 「人們往往意識不到(商業)是一個多麼富有力量和革新能力的事物,意識不到它可以拯救人們於貧困的泥沼,並且使他們步向成功。因此我們要培養商人的社會責任感,並激發他們回饋社會的本能,這很重要。」

從哈佛商學院1993年創立社會企業發展中心以來的效果觀察,那些開設社會企業選修課的學校可以達到三個方面的效果:為非營利部門培養人才、傳授知識給那些希望通過某種方式參與到社會活動中的人士,以及向那些棲身於私營部門的人們灌輸公民責任感。

非營利事業

裡奧納德教授認為,隨著畢業生們的事業發展,他們參與非營利事業的行動也會越來越多。其中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畢業生對「服務型領袖獎學金計劃」(Service Leadership Fellowship Programme)的資助行為。這一計劃是讓那些新畢業的哈佛MBA在非營利組織或者公共機構中工作一年,並從中積累管理經驗。

同樣,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也從發起於2004 年的斯圖華特.薩特社會企業項目(Steward Satte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me)中獲益匪淺。這個由該校校友斯圖華特.薩特資助的項目,主要負責監督社會企業課程的拓展情況,提供管理方面的幫助,並且為社會企業家們提供每年50萬美元的種子基金。

哈佛商學院的格羅斯曼教授認為,與20年前相比,現在學生的職業理想並不再那麼簡單,他們幾乎毫無例外地都將追求多重事業。「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希望在事業的某一階段進入社會部門,所以社會企業課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他還說,哈佛商學院大約有 80%的MBA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中都會有一個階段是在非營利部門的管理層工作的,所以他們必須加強對這個部門的理解。

歐洲的學校在這方面的歷史要比美國院校短很多,但是為數不多的已經加開了社會企業選修課的MBA學校從一開始就對於這個課題有著更為廣義的解讀,並希望能夠另闢蹊徑。「當教授在考慮開設一門課的時候,他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避免重走前人已經走過的老路。」西班牙IESE商學院社會企業課程的設計者約翰娜.梅爾(Johanna Mair)說道。 IESE商學院是歐洲第一個在MBA中開設此類課程的學校,至今已經開設了3年。

IESE 的這門課程是在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後再開課的(即整個MBA學習期的第二年),課程的反響使梅爾教授受到了鼓舞。選修人數從開課第一年的22人上升到第三年的45人,占所有學生的四分之一;選修者來自全球各地,不少以傳統的金融和營銷行業作為自身志向的學生也選擇了這門課。

用企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梅爾教授介紹道,這門課程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將社會企業家精神帶入到已經運營了一段時間的公司裡。她說:「我們的主要目標不是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社會企業家。但我們的確要向他們灌輸社會企業的概念,這樣的話,當他們擔任市場或者財務部門的職位時,就會有可能與社會企業家合作。」

在IESE 之後,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Saïd Business School)也在英國率先將社會企業選修課程加入了MBA的課表。斯科爾基金會提供了440萬英鎊設立社會企業中心(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並且聘請了5位斯科爾學者參與該校一年制MBA的教學。該基金會是由電子港灣(Ebay)的首任總裁傑夫.斯科爾(Jeff Skoll)創立的,旨在推進社會企業的發展。

社會企業中心的主任羅維娜. 楊(Rowena Young)認為,用企業家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正變得越來越有必要。他說,中心的宗旨就是通過研究項目積累知識基礎,通過提供旨在提高領導者效率的管理學教育,最終使整個社會企業領域變得更加正規。

在第一批斯科爾學者到來之前,學校於2004年3 月舉辦了第一屆「斯科爾社會企業年度全球論壇」。這表明了學校希望成為社會企業研討中心的意願。下一屆論壇將於今年的3月29日至 31日舉行。

「論壇受到很大的歡迎,成為了本校最大的一項盛會。」楊女士說道。 「這件事情以及相關選修課的走俏,說明這些的確有很大的需求。」

賽德開設了三門社會企業選修課,開課第一年就有54名學生選擇了一門或一門以上,佔全部學生數量的三分之一。楊女士說,如果學生選修了全部三門課,然後又選擇了其它牽涉到社會背景的選修課,並且在做兩個商業實踐作業時也選擇了相關的題目,那麼他們就可以在不影響牛津MBA 核心模塊學習的前提下,讓社會企業的比重佔到他們所學課程的一半。

也許這些課程最令人鼓舞的方面就是圍繞這些課程而開展的活動。就像賽德學院的全球論壇那樣,這些活動是學校裡最為繁忙、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比如牛津的社會企業家網絡(Oxfor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美國學生俱樂部以及由學生經營組織的風險投資基金和競賽等。這就保證了社會企業的萌芽不會僅僅影響到那些選修了相關課程的學生,還會影響到其他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ow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